多年以后,作家張兆和時常會回想起11歲那一年,因為正是在那一年,她的母親陸英過早地離開了人世。這個女人短暫的一生里,卻有9個子女。尤其在她結婚后的前8個年頭里,幾乎每時每刻都在為生育奔波。為了能生下一個兒子,她耗干了自己的身體。
淮軍將領張樹聲1884年去世之時雖然有直隸總督的頭銜,但終其一生只是廩生(秀才)出身。5年之后,他的孫子張武齡出生。爺爺輩未曾實現的舉人甚至進士的夢想,將要在第三代以及第四代人的身上實現了。
張武齡不但是赫赫有名的教育家,其膝下的四個女兒,也都先后嫁給了國內外知名的文化人士。好的家世,對于子女的成長極其重要,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時間,更需要父母一代觀念的更新以及變通。
如果不是因為跟著李鴻章討伐太平天國以及鎮壓捻軍,張武齡的爺爺張樹聲,一輩子也就在家鄉合肥當個教書先生罷了。
清王朝末期,外國列強不斷侵擾犯境,新的社會思潮和變革的趨勢,也都不斷涌入到這個古老的農耕文明帝國。如果是按照過去的傳統,在彼時要想出人頭地,唯一的方式就是讀書,然后參加科舉考試。
然而彼時農業社會為主,生產力低下,大多數普通的家庭根本沒有多余的精力,去專門供養一個讀書人。一個家族要想興盛,需要積三代之力,才有可能培養出一個真正的做官之人。然而張樹聲考取秀才之后,恰逢天下大亂。
李鴻章回到家鄉合肥創辦淮軍,張樹聲抓住這個機會從軍了。由于他有文化,很快就成為軍中的將領,而且戰爭年代升遷的機會很快,所以太平天國以及捻軍平定之后,張樹聲已經獲得很多功績,相比傳統的讀書升遷之路,張樹聲只用自己這一代就完成了家世的積累。
從此,張家在合肥也成為了名門望族,這為張武齡的成長提供了殷實的家境基礎。而對這樣的積善之家而言,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莫不過于傳宗接代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