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5年,張愛玲以中國專才難民的身份,搭乘克力夫蘭總統號郵輪從香港經日本抵達美國。
「落地」當日,即10月22日,張愛玲即獲得美國移民「綠卡」。
張愛玲的綠卡(地址為舊金山第13區第26港)
當時的美國移民政策是:先申請,后審查資格。被批準后獲入境許可,憑此購買機票或船票赴美。落地當日,即可拿到綠卡。在美國住滿五年后,便能正式入籍成為美國公民。
張愛玲每離開一個地方,都與現實無關,而只與她的心境有關。
在這之前3年,因她的愛人桑弧娶了一個圈外女子,她毅然離開上海前往香港,并再未與桑弧見面。
張愛玲離開香港,也同樣因為心境:當時的香港處于世界夾縫間,是多方勢力角逐之地。「亂」和「不確定」讓張愛玲感覺到不安全,所以即便她在香港有體面的工作(供職于美國新聞處駐港辦事處),有不菲的收入,有宋淇、鄺文美夫婦的陪伴,她也毅然離開了香港。
可以毫不夸張地說:張愛玲前往美國時,揣著夢。世人可以想象,提著行李踏上美國舊金山的土地時,她的臉上定然有憧憬,她的眼里,可能還閃著光。
為了盡快在美國扎穩腳跟,張愛玲很快在美國出版了她的英文版小說《秧歌》。她對這部小說抱了很大希望,它也得到了業界的好評。但遺憾的是:它只叫好,并不叫座!這意味著:它不能給張愛玲帶來理想的收益。
從香港帶來的錢眼看著花完了,張愛玲心急如焚。不得已之下,她只得申請了麥克道威爾文藝營的救助。正是在這兒,她遇到同樣落魄的美國戲劇家賴雅,幾個月后,張愛玲與這個大自己29歲的男人閃婚。
麥克道威爾文藝營大廳
婚后不久,賴雅搬進了張愛玲位于紐約的小公寓,他們的蝸居生涯就此開始。
賴雅未癱瘓前,他們有過一段還算不錯的生活。賴雅每天親自烹制意大利咖啡,并把煮好的咖啡放在英式的精致瓷碟上。每天,張愛玲起床的時候,美味的甜點和咖啡就出現在了她的眼前……
這樣的生活,有點張愛玲喜歡的「小資」味道。在殘酷的現實面前,他們短暫的「小資生活」很快化為泡影。
賴雅中風后,張愛玲一面要照顧他,一面要碼字掙錢為他支付醫療費,她還得學著買菜做飯。「生活是殘酷的」,此時的張愛玲終于懂了這句話的意味。
「錢,錢,錢」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