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梅馥
「現鈔53.30元,作為我們的火葬費;九月份房租55.29元請代付;姑母傅儀寄存我們家之飾物被衛兵取走,以存單三紙共370元作為賠償.....600元存單一紙給保姆周菊娣,作為過渡時期的生活費……」
1966年9月3日凌晨,上海江蘇路284弄安定坊5號傅雷家中,一代教育家、翻譯家傅雷先生與夫人朱梅馥雙雙自盡。
臨行前,傅雷揮筆留下遺書,將所有未盡事宜一一交代清楚。
與遺書放在一起的是一個信封,里面裝著處理兩人后事的53.30元錢。
傅雷遺書
朱梅馥給丈夫準備好溫水。看著丈夫服毒自盡之后,她把他的身體擺正。
然后,朱梅馥選擇用自縊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。害怕踢倒的板凳打擾樓下的住戶,她甚至還貼心地在地上鋪上一條被子。
就這樣,她終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自己對丈夫的承諾:「為了不使你孤單,你走的時候,我也一定要跟去。」
傅雷夫婦離世之后,人們紛紛感動于他們的醍醐情深。可是又有誰知道,朱梅馥看似幸福美滿的婚姻背后有著怎樣的委屈和傷痛。
傅雷和朱梅馥
1913年的元宵節,朱梅馥出生在上海南匯縣。因為當時的梅花開得極好,父親朱鴻便以梅福做了女兒的名字。
童年對于小梅福來說是暗淡無光的。
她4歲的時候,父親蒙冤入獄,母親拼盡全力營救卻仍舊沒能挽回父親的生命。
因此,母親疏于照顧家庭,結果,梅福的兩個弟弟一個妹妹相繼夭折。
那時候,母親的臉上從來沒有笑容,不是愣愣發呆,就是偷偷抹眼淚,偶爾還會抱著她小小的身子輕輕搖晃。
家里的壓抑和沉悶讓小梅福很不安。直到他的出現。
他是比梅福年長5歲的表哥傅雷。自幼喪父的他跟著母親投奔外祖父。于是,兩個有著相同經歷的孩子成了彼此最好的伙伴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