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想見見思成,我有話對他說。」
1955年三月的最后一天深夜,值夜班的護士突然被一陣呼叫鈴叫醒,此時已經瘦得只剩下一把骨頭的林徽因,看著匆匆趕來的護士,最終只虛弱的吐出這樣一句話。
可誰都沒有想到,一直到離開這個世界,林徽因都沒能看到丈夫最后一眼,也就是這樣一句話,成為了一代才女林徽因離世前的最后一句遺言。
那麼林徽因去世前到底想說什麼?為什麼她這樣簡單的一個要求都會被拒絕呢?
1904年6月,在煙雨蒙蒙的江南,一聲嘹亮的嬰兒的啼哭,打破了位于浙江杭州林家的寂靜,而這個嬰兒不是別人,正是我們今天故事的主人公——林徽因。
大概連當時沉浸在孩子降生喜悅當中的,所有林家人都沒想到,此時懷里這個普普通通的小嬰兒會在未來取得怎樣難以想象的成就。
當時正值新舊社會的交替,而林徽因的祖父,正是進士出身的林孝恂。
雖然「進士」一詞聽起來像是舊社會的產物,但林孝恂并非什麼古板之人,他非但沒有任何「重男輕女」的思想,相反看著粉雕玉琢的孫女,他立即想到了出自《詩經·大雅》的「大姒嗣徽音,則百斯男」一句,林徽音一名也由此而來。
不過後來因為和同時期的一名男作家同名,才改了字,也就是這樣的陰差陽錯,才有了這樣一個更加有詩意的名字。
而因為出生在這樣的書香之家,小徽因從小就比別的同齡人更愛看書,再加上從小跟在祖父身邊,小小年紀的女孩早早的就明白了書本的重要性。5歲的時候,在當時的同齡人中間,小徽因就已經算得上是飽讀詩書了。
但其實這些還并不足夠,要說是什麼讓林徽因最終長成了如今這般成就,歸根結底還是來自于林徽因從小見證了父親和母親之間的感情糾葛。
小徽因出生的時候,中國正逢多事之秋,到處軍閥四起,關于「革命」的苗頭不斷。林徽因兩歲還未開蒙的時候,她的父親林長民就懷著滿腹的理想與抱負,遠赴日本繼續深造留學了。
所以幼時的林徽因其實對父親的印象十分模糊,那時候交通并不便利,她并不能經常見到遠在海外求學的父親,只能通過父親書信中短短的幾行文字,感受到來自林長民的關心和疼愛。
但令小徽因印象更加深刻的,是每一次接到父親來信,母親眼里的神傷和落寞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