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5年,在上海的一間青樓內,一名身著素色旗袍的女子撲通一聲跪倒在地,淚眼婆娑地對著37歲的張伯駒懇求道:「我是清白之身,求你帶我走!」女子的語氣中帶著無盡的絕望與期盼。張伯駒見狀,心中早已有此意,隨即從口袋中掏出一沓鈔票,遞向站在一旁的老鴇。然而,老鴇看了一眼那沓鈔票,嘴角冷冷一笑,說道:「想帶她走,沒門!」
張伯駒,這位出身于顯赫家族的公子,向來以其豪爽大氣和對藝術的癡迷聞名。他的養父張鎮芳是袁世凱的親戚,曾任河南都督,家族背景深厚,財力雄厚。然而,即便如此,此時的張伯駒卻也面臨著難以預料的阻礙。他很快得知,原來是國軍中將臧卓提前在老鴇那里打了招呼,這才讓老鴇敢如此無禮地拒絕他的請求。
臧卓雖說在國軍中任職,但真正的勢力卻不算太強,他深知張伯駒背景深厚,不敢與其正面沖突。
那麼,這位讓張伯駒費盡心思的女子究竟是何許人也?她名叫潘素,本名潘白琴,出身于書香門第,乃是狀元宰相潘世恩的后代。然而,到了她父親這一輩,家道中落,曾經的榮耀不復存在。更為不幸的是,潘素的母親早逝,繼母不久后將她送進了青樓。從此,她的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在青樓中,老鴇看中了潘素的才藝與氣質,并不輕易讓她接客,而是讓她通過彈琴唱曲來取悅貴客。
張伯駒是一個被外界認為「不務正業」的人,他不熱衷于經商或從政,而是醉心于收藏古董與文物。盡管家族對他的行為頗有微詞,但潘素卻從張伯駒身上看到了與眾不同的品質。她感受到,這位看似紈绔的公子其實有著深厚的文化素養與審美情趣。于是,她毅然向張伯駒求助,希望能夠擺脫青樓的束縛。
張伯駒決心帶走潘素,而他也的確做到了。在回到北京之后,他不顧世俗的眼光與家族的反對,毅然讓潘素進門,并且給予了她與其他夫人不同的待遇。張伯駒與潘素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知己,更是愛情,他們的生活也成了當時文藝圈的一段佳話。
新中國成立后,張伯駒的原配李氏病逝,按照新頒布的《婚姻法》,只能實行「一夫一妻」制度。于是,張伯駒選擇給兩位小妾一筆巨款,正式迎娶了潘素。這個婚姻不僅是一種保障,更是對潘素多年陪伴與支持的肯定。
兩人婚后相濡以沫,在藝術上更是有著共同的愛好。特別是在國家面臨文化遺產流失的危機時,他們多次挺身而出,用盡心血和財力保護國寶不落入敵手。其中最為人稱道的便是他們夫婦湊齊240兩黃金,成功贖回隋代展子虔的《游春圖》。張伯駒的英雄氣概不僅表現在保護文物上,更在于他無償將所收藏的118件國寶捐獻給了故宮。這一舉動,被后世傳為佳話。
張伯駒和潘素的故事,不僅是愛情的見證,更是兩人共同捍衛中華文化遺產的寫照。正如張伯駒所言,「國寶乃國家之魂,豈可為我所獨藏」,他用一生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家國情懷。而潘素,這位曾在青樓中掙扎求生的女子,最終成為了張伯駒生命中最重要的伴侶,與他共度余生,譜寫了一段蕩氣回腸的歷史傳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