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1067年,宋神宗繼位,即位之初,他內心郁悶不已,因為當時的大宋已經病了,還病得不輕。
面對積貧積弱的困境,宋神宗想要挽大廈于將傾,他想到了一個人,此人名叫王安石。
在宋神宗拋出的橄欖枝下,王安石覺得是時候展現真正的實力了,于是果斷赴京,決定與宋神宗一起創造歷史。
公元1069年,王安石被任命為了參知政事,次年正式拜相,開始執掌大權,而歷史上極為著名的王安石變法就此拉開了序幕。
王安石變法在當時的影響很大,由于觸及了不少人的既得利益,朝中反對變法的浪潮一波接一波。
與此同時,在家里守孝滿三年的蘇軾,回到了京師,但是他發現一切都變了,而他曾經引以為傲的雄心壯志,也在這一刻,冰冷到了極點。
蘇軾在京師放眼望去,他曾經所熟悉的師友已所剩無幾
,就連那個對他極為賞識的歐陽修,也因為反對新法,而被迫離京。
在當時的朝廷中,如果沒人提拔和賞識,想要有一番作為,很難,蘇軾對此也極為清楚,于是他決定讓所有人都看清他的文人傲骨,他直接上書抨擊新法。
王安石對此,自然也是十分震怒,既然連歐陽修他都能扳倒,一個在朝中沒有任何根基的蘇軾,王安石又怎麼會放在眼里。
在王安石的授意下,御史謝景上書彈劾蘇軾,蘇軾無奈自請出京。
王安石與蘇軾雖然政見不合,但在文學史上,兩人都有著相當高的地位,也同屬唐宋八大家,那麼誰的文采更高些?
其實是王安石,他為了教訓蘇軾,曾出一個上聯,結果成了千古絕對,至今無人能對。
在后世的印象中,蘇軾的知名度要比王安石要高些,但是在當時而言,蘇軾的知名度還真沒有王安石高。
王安石是歷史上公認的政治家,列寧曾評價他是「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」,而蘇軾雖然也當過官,只可惜連政治家的頭銜都沒有混上。
說起蘇軾的仕途,其實還挺令人惋惜的。
公元1056年,蘇洵帶著蘇軾和蘇轍出川赴京參加科舉考試,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,歐陽修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,與韓愈、柳宗元、蘇軾一起又被被后人合稱「千古文章四大家」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