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要讀書?讀書有用嗎?一位網友以段子的形式給出了獨特的解答:當品鑒紅酒的時候,有「文化」的人會說「這瓶酒甘冽醇香、優雅細膩、配上雍容華貴的外表,觀之,賞心悅目;品之,美味無窮……」沒讀過書的人則會說「臥槽、這酒真好喝,包裝也很漂亮,」
兩相對比之下,孰優孰劣,一目了然!
《三國演義》中有這麼一個情節:
諸葛亮率軍出師北伐,在與魏軍陣前對峙時,魏國司徒王朗想要在曹真面前表現一番,于是向曹真進言,說憑自己三寸不爛之口舌讓諸葛亮不戰而退。曹真同意后,王朗便來到軍前,在三軍將士面前批評諸葛亮興無義之師,實屬逆天之舉。
待王朗說完之后,諸葛亮直接脫口而出,曰:「吾素知汝所行:世居東海之濱,初舉孝廉入仕;理合匡君輔國,安漢興劉;何期反助逆賊,同謀篡位。
看到沒,這就是讀書,且讀好書的魅力所在,即便是罵人,也可以罵得如此鏗鏘有力!
眾所周知,我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。隨著時間的沉淀,中華文化也是博大精深,在眾多文學形式中,對聯是傳統文化的瑰寶。古代的文人墨客們,時常會聚在一起進行才學切磋,形式也是多種多樣,詩、詞、調、對聯都是一種形式。
你一句「一鄉二里共三夫子,不識四書五經六義,竟敢教七八九子,十分大膽」,我一句「十室九貧,湊得八兩七錢六分五毫四厘,尚且三心二意,一等下流」,文人墨客之間唇槍舌劍的口舌之爭,很是痛快。
在清朝康熙年間,美麗富饒的江南地區有一戶姓呂的大戶人家,雖然家產萬貫,但為人卻不咋滴。早些年時,便是通過一些卑劣的手段,這才積累下了巨額的家產。正所謂,有因必有果,也許是壞事做得太多,雖然娶了數位美貌如花的女人,但膝下卻無兒,只有一個女兒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