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聯,講究上下聯對仗工整,音律和諧。但在明代卻出現了一副最「懶」的對聯,因其上聯與下聯完全一模一樣,一字不差。
但就是這樣的一副對聯,卻也能名垂千古,就算到了今天去重新審視這對聯,還是會覺得在這之中充滿了漢字的獨特美學魅力。
相傳這對聯起源于后蜀主孟昶時期,史書有載,這位帝王「每歲除,命學士為詞,題桃符,置寢門左右」,在這個時候后蜀主就將對聯貼于寢殿的門上了。
在此之前,先人就已經有了過年掛桃符的習俗。所謂的「桃符」就是在桃木制成的木板上寫著「神荼」、「郁壘」兩位天神的名字,懸掛在門口,用于祈福避兇。
只不過到了后蜀主統治時期,文人將這聯語寫在了桃木板上,取代了神荼和郁壘。在公元964年,第一副對聯誕生了,即「新年納余慶,嘉節號長春」。
在明朝年間,由于朱元璋格外喜歡對聯,于是就鼓勵臣民寫對聯。有史料稱,當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后,每逢除夕夜,他都會讓大臣在家門口掛上對聯,而且他還會悄悄地外出檢查巡視。
而由于桃木板撰寫雕刻不易,所以在這個時期人們就選擇在紅紙上書寫對聯。到了清朝,因為這個王朝的主人是關外滿族,他們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中原文化,也承襲了明朝寫對聯的風氣。
隨著時間的發展沉淀,對聯也愈發變得精妙高深。有些對聯,如果不細細揣摩其中的深意,一時間也是很難弄明白其中奧秘所在的。
就比如說明朝徐渭所作的這副上下聯一字不差的對聯,乍一看可能會覺得沒什麼深厚的文化底蘊,但這副可是千古名對呢!ADVERTISEMENT
在說這副名留千古的對聯之前,先來說說徐渭的生平。徐渭自幼就才思斐然,聰穎過人。可由于他的生母是妾室不能撫養孩子,所以在他長到10歲的時候,就被寄養在嫡夫人的府中。
此外,在他剛出生后不久,父親就去世了。在徐渭成長缺少陪伴和關愛,寄人籬下的日子也將他變成了一個沉默寡言的少年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